大家好,不知道你們是否還記得這個視頻。
今年暑期,我在非洲的時候,遇見了這位大哥。
他驕傲地跟我說,“我的老師,是袁隆平?!辈⑶易屛?guī)Щ匾淮侵揠s交水稻大米。
這份情誼,我至今難忘。
在這里我也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,
我不僅是一位旅行博主,
更是湖南日報(bào)社犇視頻的記者。今天,我又接到了一個新的任務(wù)。
湖南雕塑家龍躍平,他看了我的視頻深受觸動,說要想“禮尚往來”。
希望我能夠把袁隆平院士的鞋印雕塑,跨越山海,送到非洲。
龍躍平為袁隆平,雕塑過半身銅像、全身銅像,一粒種子等藝術(shù)雕塑。
他說,袁隆平院士因?yàn)榻?jīng)常下田,皮膚黝黑,曾戲稱自己“就是非洲人”。
多次表達(dá)出對非洲雜交水稻落地的關(guān)注,也曾多次想去實(shí)地考察。
他雖未能親自踏遍非洲的每一寸土地,但他的心,早已在那里生根發(fā)芽。
龍老師有句話,直擊我心,讓我立刻決定前往非洲,他說:
“袁老師的腳步不能到達(dá),希望他能用眼看到,眼睛看不到的地方,希望他的精神能夠抵達(dá)?!?
至于那袋從非洲帶回的大米,我也看了很多網(wǎng)友們的建議。
有的說放在博物館,讓歷史見證;有的說放在袁老墓前,伴他長眠;還有的說贈予家人,傳遞溫暖。
最終,我選擇讓它留在隆平水稻博物館?,F(xiàn)在,它正在博物館第三展廳展出。
這里作為世界首個大型水稻博物館,不僅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稻作文化,水稻的生長過程,還能被袁隆平院士傳奇的人生,深深吸引。
所以這里也是我最推薦游覽的博物館之一,館外田野里矗立的袁隆平站立雕塑,就出自龍躍平老師之手。
下一期,我就和你們分享,拿到雕塑我都做了哪些計(jì)劃。
(全媒體記者 曾冠霖 見習(xí)記者 宋科鋮)